常見的褐藻糖膠包括大型褐藻、馬尾藻和墨角藻屬。太平洋及南極地區的巨藻屬和海囊藻屬的某些種長度超過33公尺(100呎),是最大的藻。海帶屬在太平洋沿岸及不列顛群島都很豐富。在墨西哥灣流和馬尾藻海中馬尾藻常見,呈自由漂浮的大團塊,其外形與其他海藻海藻-植物性狀海藻-植物性狀不同,形似具葉和漿果的分枝,「漿果」實際是空心的氣囊,使葉狀體浮在水面。不列顛群島潮間帶常見的墨角藻(F. vesiculosis)也藉氣囊漂浮。常見的紅藻包括掌狀紅皮藻、紫菜、石花菜屬(Gelidium)、角叉菜屬(Chondrus)。北大西洋的掌狀紅皮藻(Rhodymenia palmata)淡紫紅色,由扁平的單生或叢生的葉狀體所構成,外表扇狀,分成多數二叉型裂片。低潮時,大西洋岩石海岸潮間帶的下半部,叢生著角叉菜屬的各個種。春夏兩季,不列顛群島、日本及其他地方潮間帶的高潮線下紫菜很多。石花菜屬用於製造瓊脂。海藻中綠藻較少,石蒓屬(Ulva)便是其中之一。海藻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如紫菜、掌狀紅皮藻、馬尾藻和石蒓在世界各地作為食物,褐藻常用作肥料。最常見的大型海藻是海草,如︰ 綠藻、紅藻和褐藻。其根狀固著器只有固著功能,而不能吸收營養。海藻在淺水中常密生成片。在水深50公尺(約165呎)以內的岸邊形成明顯區帶。生長於高潮線上的海藻常暴露在空氣中;低潮線下的海藻則不能長期暴露於空氣,故不能於近海岸處生長,如墨角藻屬(Fucus)、巨藻屬(Macrocystis)、海囊藻屬(Nereocystis)和海帶屬(Laminaria)等類群,並只能在18℃(64℉)以下繁殖,僅分佈於冷水水域。
藥局的藥師助理、有機店老闆與店員、直銷商、醫院的門市人員…等,這些第一線「保健食品」的「銷售者」,不一定都有營養專業背景,若是產品廠商和主管、老闆、上線沒有良好的教育訓練,可能會給「消費者」錯誤的使用訊息。
我最常看到的問題就是「長期高劑量補充」,有些「銷售者」認為保健食品吃越多效果會越好,於是告訴「消費者」要大量加倍的食用。有些「保健食品」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加倍食用 (例如:腹瀉時可以補充大量的益生菌加速壞菌排除),但不是所有「保健食品」都是如此,像是脂溶性的褐藻醣膠營養素 (例如:維生素A、D、E、K),過量會囤積在體內,可能有中毒的疑慮。另外,在特定情況下,某些營養素可以增加 (例如:感冒時維他命C可增加到每天2000~3000 mg),但這並不代表需要「長期」這樣補充,雖然維他命C是水溶性不會有囤積中毒的疑慮,但若身體長期習慣這麼高劑量的營養素,哪天突然減少補充量時,反而會出現缺乏症 (其實並沒有缺乏,但身體感覺到營養素濃度落差太大),而且維生素C在體內的代謝會產生草酸,長期高劑量補充會增加結石的風險。正確觀念:人體對於營養素的吸收是有限的,一次過高的劑量身體吸收率差也只是流失浪費。Donna建議,「保健食品」的食用量還是要諮詢過專業的醫師、藥師或營養師,並且把握「保養低劑量 (有特殊需求再加量)」、「少量多次」、「多喝水」的原則較為安全。
很多人想靠保健食品來預防疾病、減緩或改善病況,卻沒考慮到:產品來源可不可靠、成分是否真如標示、使用劑量及方法對不對、有無補充禁忌、甚至自身體質到底適不適合吃…等。周芳如認為,吃保健食品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觀念正確」,否則吃再多,不但對健康毫無幫助,甚至還會有副作用。「每個人適合的保健食品並不一樣,別人用得好,自己並不見得適用。」選擇前,應與醫師、營養師、藥師討論,先了解自己身體缺乏什麼營養素,再選購適合自己的產品。她也強調,保健食品並非為了「治療」,而是輔助身體機能,不應該期待「神奇療效」,或強調快速吸收,食品若宣稱具療效或其他特殊奇效就是不實廣告。另外,保健食品作用在於預防保健,褐藻糖膠需要長期且有恆心的服用才能真正看到效果,快速吸收的劑型並非保健食品的必要條件。
再來談鐵質好了,孕婦維他命和一般綜合維他命最大的不同,就是含有高單位的鐵質。鐵質確實是懷孕中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孕婦本身紅血球製造增加,加上胎兒造血系統的發育,鐵的需求量比沒有懷孕時增加兩倍以上。所以,該不該服用「新寶X多」、「褐藻醣膠」等等這些孕婦綜合維他命呢?如果孕婦平常就有貧血的問題,或是經常外食怕營養不均的人,每天服用一顆是有好處的。當然,好好注意攝取食物的營養成分,也不一定要「趕流行」,非吃不可了。吃高單位鐵質也可能衍生一些狀況,孕婦會有噁心感,便便會呈現墨綠色,甚至造成便秘的問題。早期懷孕不是不能吃孕婦綜合維他命,而是噁心感、便秘,會讓害喜的孕婦雪上加霜,再加上早期懷孕對鐵質的需求並不高,所以,早期到底需不需要補充孕婦維他命,是因人而異的。
乳癌是女性癌症中排行首位的侵襲性惡性腫瘤,主要風險因子包括:一級親屬遺傳、乳腺組織密度、之前良性乳房活檢結果、口服避孕藥使用、生育年齡等,而擁有個別因子約會提升1到2倍的罹癌風險而維他命D缺乏與癌症間的關係早被多則研究證實註1,近期一則病例觀察對照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也指出,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25-hydroxyvitamin D)位於前面三分之一的乳癌患者,會比後面三分之一的族群,提升約30%的總存活率。而相關提升存活率效應在絕經前期(premenopausal)女性身上更是明顯,顯示出維他命D在癌症預防及預後扮演重要角色疲勞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似乎早已司空見慣,但若放任不管,未徹底找出潛在原因,長期將導致各種身心症出現而每個人肯定都有自己常用的消除疲勞療法,像是泡澡、聽音樂、吃美食、按摩等,不過可惜的是,這些大多無科學根據一則雙盲對照研究發現(為期4周,對象為120位健康情況良好,但缺乏維生素D患者/25(OH)D < 20 μg/L),相較於褐藻糖膠安慰劑,維他命D療法能顯著改善受試對象的疲勞評估量表分數(fatigue assessment scale)。亦即疲勞的改善程度較大。而這些改變也與血液中的25(OH)D濃度上升有相互關係